2025年清明前夕,西安北新街七賢莊青磚黛瓦間人頭攢動,來自高校、機關、企業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這座始建于1936年的院落群,正以跨越時空的紅色記憶,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歷史長河中的紅色坐標
七賢莊因《晉書》"竹林七賢"典故得名,卻在民族危亡時刻化身為革命堡壘。1935年紅軍長征抵達陜北后,周恩來指派劉鼎在此設立秘密交通站,通過德國牙醫診所作掩護,為延安輸送醫療器械與通訊設備。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里先后更名為紅軍聯絡處、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成為連接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樞紐。朱德、劉少奇、葉劍英等領導人多次在此運籌帷幄,將黨的抗日主張傳遍全國。
從歷史走向未來的精神燈塔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七賢莊年均接待觀眾超百萬人次。七賢莊檐角銅鈴輕響,與西安古城墻的晨鐘遙相呼應。這座見證了中國革命關鍵十年的院落,正以新時代的方式繼續書寫著"紅色基因代代傳"的篇章——從戰火紛飛的物資轉運站,到和平年代的精神傳承地,它始終在提醒我們:唯有銘記來時路,方能走好未來程。
最讓人觸動的是《黃河大合唱》手稿展區。泛黃的五線譜上,冼星海的筆跡如刀刻斧鑿,"風在吼,馬在叫"的旋律似乎穿透時空,與展廳里此起彼伏的呼吸聲交織共鳴。講解員說,當年這首戰歌就是從這里傳遍全國,成為激勵民眾的精神號角。站在全息投影營造的黃河浪濤前,我突然讀懂了冼星海筆下奔涌的音符里,藏著怎樣的家國情懷。
離開時,看到游客留言簿上寫下:"七賢莊的每一塊青磚都刻著家國大義,每一片黛瓦都凝結著信仰之光。"走出大門,西安古城墻在暮色中綿延如巨龍,護城河的漣漪倒映著現代都市的璀璨燈火。那些在戰火中傳遞情報的報務員,那些在封鎖線上押運物資的運輸員,他們用生命守護的,不正是我們此刻的安寧嗎?
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來講,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代代傳承的精神火種。當我們在春風中漫步校園,在實驗室里探索未知,在國際賽場為國爭光時,都是在續寫著新時代的愛國篇章。七賢莊的故事不會褪色,它將永遠提醒我們:唯有銘記來時路,方能走好未來程。 (總監 文峰 編輯 喬亮 幽蘭 東方 林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