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招自招結合,搭建大學選才大廈
分類:教育輿情
日期:2013-07-29 15:32:5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孫楊
陜西教育新聞網訊:高考的作用在于分層,自主招生的作用在于精確匹配。中學將日??荚噭澇銮?%、前10%、前30%等區段,來區分學生的學業成績。高考成績劃出全省前0.5%、前1%、1%至3%之間等區段。考生報考大學要以高考成績區段作為申請的前提條件,大學要建立符合自身標準的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使之能夠作為區分高考成績同一區段學生的工具。
大學教育是社會最稀缺的公共資源之一,而招生體制則是其最重要的分配規則,競爭與公平、統一與多樣始終貫穿在大學招生制度中。作為一項事關民生的重大議題,大學的招生制度和人才評價標準一向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及,要不斷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在此基礎上,近十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教育理論界、高校經過不斷地探討和嘗試,自主選拔政策由少數試點走向了全面推行,引起社會大眾的極大關注和積極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如何在有力保障社會公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弱化高中教育乃至全社會的唯分數論傾向,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激發大學自身的危機意識和改革動力,構建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環境,從而全面推動高等教育走上提升質量、內涵發展的道路,仍然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努力的方向。
現行選拔制度與評價方式的優勢與局限
我國現行考試制度的核心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多年來飽受爭議,一方面實踐經驗證明,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其作用不可替代,其地位無可撼動。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著區分度弱、選拔性不強,考試形式單一、缺乏層次性,考試突出共性、忽視個性,考查功能突出、評價功能不足等很多問題。自主選拔制度的出現,是對高考制度的有力補充和極大完善,賦予了大學招生一定程度彈性空間,促使大學開始思考自己的選拔評價標準,
在選拔錄取制度上,目前全國統一采用的是高校依據各省高考整體情況劃定分數線錄取學生的模式,簡便、公正是其最大的優點。但選拔的精細化程度不足,也受到理論界和社會大眾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質疑。例如,分數相近的考生在能力及特長上的差別可能微乎其微甚至恰恰相反,但是錄取結果上有可能就會有天壤之別。同樣總分的考生,其分數結構也是有差異的,分數結構背后反映的考生情況也千差萬別,這些在目前的錄取機制下都無法得到體現和保障。
西方國家一流大學無一例外地對考生實行以多元素質評價為基礎的招生選拔制度。美國高水平大學招生非常關注考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要求。各大學都制訂了自己的招生標準,依據本校的招生標準對考生實施多元綜合素質評價。如美國公立大學的排頭兵加州大學在確定學生合格性的基礎上,制訂了14條優秀招生標準要求,它包含了我國所說的綜合素質全面學生和特長生的要求。斯坦福大學作為私立研究型大學,也根據自身定位和培養目標提出了9條招生標準。美歐大學在選才時都非常注重學生在中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特別是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人的交往和溝通能力以及學生的特點是否符合高校的辦學理念等。
構建面向教育過程的選拔評價體系
綜合評價是未來大學自主選才的基礎。依據國家高中教育標準和大學培養目標,綜合評價學生的品格、學力、身心綜合素質,關注學生在科學、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的創新潛質,確定具體的評價要素,進而建立大學選才的評價體系。具體而言,經過我們的探索嘗試和專題研究,我們認為大學可以通過成長記錄、推薦評價、自我陳述、大學筆試、面試、社會活動表現、相應工具測量等方式考查學生。著重從涵蓋公益志向、求真態度、堅毅品格的品德素質要素,包含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高級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科學實驗、工藝制作和社會實踐、統一高考成績、大學個性測試、理解評判、通識想象、邏輯思辨、實踐操作、個性特長和學業成績變化趨勢的學力素質要素,由自我認知、溝通合作、組織領導等組成的社交素質要素,以及體育運動、文藝審美、心理健康等身心素質要素四方面的核心要素搭建大學選才綜合評價的大廈。
需要強調的是,中學對學生在校期間取得的成就和成長過程的客觀記錄,是大學自主招生的重要參考和依據。相對于當下絕大部分中學依照考試分數排名來評判學生優劣的做法,我們認為,應當從高中做起,弱化分數的絕對導向,提倡綜合評價。在具體做法上,中學可以將日常的考試以等級評定取代分值評定,不再公布學生的具體考分,而是代之以百分比區段,依據學生基數的不同,制定出前5%、前10%、前30%等成績段,來區分學生的學業成績。在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的同時,逐漸弱化排名導向,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把精力適當轉向科技創新探索、社會實踐體驗、人文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的提升上?;诖?,建立起符合人才培養內在規律的、與大學自主選拔、綜合評價真正接軌的基礎教育綜合評價體系。要涵蓋學生成長經歷、學習課程與學習能力、道德品質與心理素質、人際關系與交流合作、運動能力與藝術修養等多個方面的教育過程和學生成長要素,以及高校重點關注的學生個性特長或特殊才能,學生個性化發展中最有特點的部分等。以寫實性評語、資質認定、成果表達等形式記錄和評價學生的表現、事跡、個性、專長等,實現對學生客觀全面的評價,也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學生發展信息和錄取參考。
這種評價方式的轉變既是基礎教育回歸教育本源,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學對自身培養目標和育人方式不斷再思考、再探索的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高中、大學間的關系已經逐步從過去的“選拔模式”轉變為一種“共生模式”,形成一種新的相互約束和促進的互動關系。
基于統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結合的招生制度設計
針對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大學招生錄取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制度仍然是統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結合的原則,二者功能不同,缺一不可。通過制度設計和操作方法的變革,以統一保證公平,以多樣促進競爭,最大化地實現高校招生過程中公平與效率的兼顧。
一要弱化高考成績的絕對導向,變高考成績以分數值排隊為百分比分數段排隊。將考生、中學徹底從唯分數論中解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相近的高考分數往往代表學生的智商、知識結構、綜合素質較為接近,僅有微小的差異,如綜合考慮命題、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種差異往往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將每個學生的高考成績不體現具體分值,而代之以全省的百分比區段,也同樣具有區分度,且某種意義上更加客觀公正。即考生成績顯示為全省前0.5%、前1%、1%至3%之間等區段。既可以有總分的區段,也可以體現單科區段。具體的百分比劃分可以參考當年在該省招生的各類學校計劃名額。這既是真正淡化中學分數排名的具體保障,更是高校實現嚴格意義上的自主選拔的前提和基礎。二要深化自主選拔制度,使其切實涵蓋高校人才培養的關注要素,真正實現綜合素質評價和特長關注。自主選拔的核心在于大學明確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標準衡量,自主選拔測試要考查統一高考無法考查的因素。建立符合自身標準的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使之能夠作為區分高考成績同一區段學生的工具,是大學自主招生機制和測試選拔的核心要義。三要實行綜合錄取,促進良性競爭,推動共同發展。綜合錄取就意味著以高考成績為基礎,不同的大學可以在各省成績劃分區段基礎上,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績區段作為申請的前提條件,結合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評價、大學組織的自主選拔測試,形成綜合意見,決定錄取結果。考生們可以同時有限度地申報幾所大學??紤]到我國區域差異較大、城鄉教育差異的現狀,可面向貧困地區設立專項計劃。這種綜合錄取方式在對大學招生現有格局發出新挑戰的同時,向大學辦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高等教育變得不再永遠高高在上。
可以說,在這種新的模式下,高考的作用在于分層,自主招生在于精確匹配。對于學校而言,加大了其對人才選拔的研究深度,客觀上既保證了正常范圍的生源競爭,又避免了目前錄取分數相對穩定,利于打破頂尖高校壟斷優質生源的格局,強化大學的危機意識和創新精神,營造出一種不進則退的局面。對于考生而言,直觀上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在高中階段也可以在學習課內知識之余,分出一些精力發展興趣,開發潛質。對于高中,也可以真正走出應試教育的囚籠,開展素質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