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玲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著午飯
陜西教育信息網訊(通訊員 賈寰)位于延長縣槐里坪新區的桐鋮明珠小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該縣2017年新建的移民搬遷安置點,共安置扶貧搬遷2到4人戶567戶、1522人。縣上利用扶產業、送崗位、強技能等多種措施,確保搬遷對象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挪出窮窩入新家
54歲的貧困戶王文蓮是延長縣七里村關子口人,說起家里以前的情況她不由得低下了頭。以前,王文蓮家在村上沒有什么產業,家庭生活僅靠同丈夫劉生堂種點玉米和打零工,原本居住的土窯洞在2013年遭受雨災后也被沖毀。
2017年初,王文蓮被納入移民搬遷戶,在得知要有新家時她高興壞了,她家可分得近50平方米的房子,除去自籌5000元外,剩下的全部由政策補助,可是由于手頭沒錢讓王文蓮又打消了搬家的念頭。“新樓房肯定好,一想到粉刷、鋪地板這些裝修收拾起來還得好多錢,就愁得不行。”王文蓮說。
據了解,像王文蓮這樣遇到顧慮的搬遷戶還有很多,為了能夠減輕他們經濟負擔,舒服、踏實、順利地住進新家,延長縣財政拿出近3000萬元,制定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小區所有搬遷戶均免費接通天然氣、安裝壁掛爐,同時給每戶按人頭補助1280元鋪地板費用等,這大大減少了貧困戶開支,也消除了他們的顧慮。不僅如此,延長縣還利用“以獎代補”的方式,以每戶不超過1000元標準,獎勵水電氣,鼓勵貧困戶早日搬進新房。
拓寬渠道謀增收
窮窩挪了,新家遷了,如何把搬遷戶心留住、根扎下?延長縣通過政策性扶持、資產收益+貧困戶、公益性專崗等多措并舉,拓寬貧困戶收入渠道,確保他們搬得進也能穩得住。
走進貧困戶張改玲家中,筆者看到,90余平方米的房子顯得寬敞明亮,三居室格局裝修得簡約實用。談起現在的生活,她樂得合不攏嘴:“在城里住得好、環境好,打工機會多,孩子就在家門口上學,照顧起來方便多了。”
4口之家的張改玲原本生活十分安逸,丈夫打工,自己帶兩個孩子。可天有不測風云,大女兒被查出先天眼睛殘疾,幾乎失明。為了給孩子看病,夫妻倆花去了所有積蓄。
自從被識別為貧困戶后,張改玲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還是政策好,我們一家人都享受低保,老大享受殘疾補助,我也被納入了公益性崗位,負責雷家灘沿路衛生,每個月掙1500元,工作也不累,還能照顧家里。”張改玲說道。據了解,在多方幫助下,張改玲大女兒也在中專學校畢了業,學習理療,成為一名理療師,目前正在積極地尋找工作。
據悉,延長縣通過政策性扶持、送崗位、強技能、促就業等方式拓寬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保證搬遷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還利用“資產收益+貧困戶”模式,將小區180余戶搬遷戶納入光伏扶貧項目,每年分紅3000元,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110余戶搬遷戶戶均年分紅1384元。
幸福生活別樣紅
如今的桐鋮明珠小區里,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室、衛生室、健身館、愛心超市、平價超市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還建立了黨員活動陣地,服務小區內搬遷戶的日常生活。
在小區衛生室,醫師任俊武正在為70歲的貧困戶李翠蘭體檢。“針對小區內老年人群,我們不定期組織進行體檢,對常見慢性病能夠及時發現進行預防治療。”任俊武告訴筆者。不僅如此,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小區貧困搬遷戶醫療支出,衛生室所有藥品“0差價”,讓群眾享受出廠價格。
“從家里到任大夫這只有幾步路,就是方便。”李翠蘭高興地說。她說,現在小區環境可好了,還有老年活動中心,健身館和棋牌室成了老年人群茶余飯后必去場所。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19 / 05月
24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