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教育信息網訊(通訊員:何顯虎)據民政部11月9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902萬人。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監護的達805萬人,占比高達89.3%;由親戚朋友作監護人的達30萬,占3.3%;無人監護的有36萬,占4%;父母中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有31萬,占3.4%。
習近平強調,把農民工子女教育作為全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抓,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非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問題,但對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缺乏有效管理,不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吃、住及情感教育、與父母心理溝通等問題。而寄宿制學校不僅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在校接受教育的問題,還可以承擔留守兒童的吃、住,與父母情感溝通,心理輔導等責任。因此,寄宿制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學習、生活主要陣地,承擔起包含教學在內的更多的責任。
寄宿制學校如何成為留守兒童學習、生活主要陣地呢?
首先,打造“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在學校住下來。學校盡可能安排好留守兒童在學校的生活,使留守兒童在學生宿舍有一“席”之地,讓他們對學校有家的空間印象。在布置、美化宿舍的時候,鼓勵留守兒童將家庭合影、親人照片、親人贈送的禮品帶到宿舍,讓他們感覺到親人就在自己身邊。
接著,選配“留守兒童媽媽”,配優秀的生活輔導教師照顧留守兒童的在校生活。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生活、教育、心理、道德行為、安全等方面突出問題。白天的學習、活動充實且忙碌,與同學在一起并不是很寂寞;晚上休息前才是留守兒童一天中最寂寞、最想念親人的時候。留守兒童生活輔導教師應該承擔起留守兒童的吃喝拉撒穿的指導工作,拉近與留守兒童的心理距離,增強與他們的情感交流,排解他們的思親之痛,促使他們甜蜜入睡。
其次,搭建“留守兒童親情直通車”,方便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互動。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陸昊同志說過“留守兒童缺愛是第一位的,我們要多想辦法給他們補充一點愛。”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項目官員王麗偉在畢節留守兒童自殺事件之后,到貴州某縣調研,了解到當地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在與孩子的交談中,許多孩子大致知道父母在哪座城市,但具體做什么大多說不清楚。有些留守孩子的父母二人不在一個城市,仍是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在問一個學生希望多長時間和父母通一次電話時,他說希望每天一次。而根據2016年6月24日由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主辦的2016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在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260多萬一年也接不到父母的一個電話,一年電話聯系一到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519萬。寄宿制學校可以安排每一個在校寄宿的留守兒童定期定時與遠方的父母電話溝通;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QQ群、微信群等互動平臺,安排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發視頻、發文字信息。使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情況,鼓勵孩子獨立生活,安心學習,不斷成長。
最后,營造“留守兒童快樂小周末”,精心安排留守兒童周末生活。周末是留守兒童很難合理、有效、安全支配的時間段。寄宿制學校可以安排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作業,進行手工制作,培養琴棋書畫技能;可以帶領留守兒童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還可以通過“一領一”結對形式,讓一名非留守兒童與一名留守兒童結對子,非留守兒童在父母安排下周末領留守兒童走進自己家中。讓留守兒童感受同學家庭的溫馨、和睦,體會同學友情的淳樸珍貴。
十八屆五中全會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通過大力改善民生,幫助農村脫貧,減少務工人員數量;降低留守兒童隨親生父母在城市就學的門檻,讓父母與孩子更多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