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事件近年來頻頻被曝出,女生施暴行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新特點。對在媒體上搜集到的51個校園暴力典型案例進行梳理后,西北政法大學教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管華發現,有多人參與的校園暴力事件多達37例,“新近發生的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正趨向‘規模化’。”(《中國青年報》8月23日)
中小學校園暴力欺凌事件“規模化”,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對此,我想從預防的角度說幾點看法。
首先,校園暴力欺凌事件是一個法律問題。青少年普法沒有落到實地,暴力實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維權意識,是暴力欺凌的重要原因。目前的校園普法大多是給學生講哪些行為屬于違法犯罪,而對青少年具有哪些法律權利,就有意無意被忽略了。這不僅無法使青少年感受到法律的保護,還導致他們對他人的合法權利認識模糊,因而容易惹出侵害他人法律權益的行為。所以,向青少年普法,不僅應該讓青少年知道如何遵紀守法,更應該普及權利意識。
其次,一些青少年生活單調,大量時間圍著課堂和一堆堆作業轉,這使正處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情緒壓抑,使他們的思想變得簡單,處理問題的方法也簡單了。假如能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生活方式,就能使他們的精神更平和一點,了解解決問題的更多方法,培養個人興趣。比如,學校本該為學生提供除了教科書之外的閱讀機會,可很多學校圖書室要么空空如也,要么很少對學生開放。
再次,青少年暴力傾向也與心理問題有著密切關系。很多中小城鎮學校以及農村學校,根本就有沒心理老師。班主任工作本就包括了學生心理輔導,但是,有多少中小學的班主任勝任這項工作呢?以筆者自己的經歷來說,走上講臺后接受的繼續教育培訓,雖然也有心理教育內容,但基本是走過場。現實也讓很多教師有心無力,你到各地中小學教室看看就知道了。很多中小學的教室都擠得滿滿的,一個班坐100多學生都是“正常”現象。一學期結束,班主任恐怕沒能摸清幾個學生的個性,還怎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這樣的“超大班”,學生沒出問題就算幸運。
大部分家長也不懂心理學,對孩子的心理問題無計可施,非但沒能成為孩子的避風港,反而給學生更大的壓力。更不用說,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根本不認為孩子會有什么心理問題。這就不能不令人擔憂,如果太多青少年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們如何闊步前行?當他們感到心理壓抑或者找不到情緒出口的時候,他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校園暴力欺凌現象需要綜合治理,但有關各方有沒有真誠的意愿來幫助孩子們呢?這種幫助恐怕不能只體現在課堂和教科書上,而要體現在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細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