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學生陸續進入就業年齡,媒體報道說這一茬兒人特別喜歡跳槽,“辦公區沒有無線信號”“早晨起不了床”等都能成為辭職跳槽的理由。有的媒體給他們貼上了“難招、難帶、難管”的標簽,有的則以欣賞的口吻贊其“隨性”“獨立”。
“90后”的職業價值觀相比前輩當然會有不同,比如更看重個體發展、更注重生活品質、更在意職業自主性、權利意識更為清晰等,都折射出時代和社會進步的一面。但如果據此把“90后”的擇業傾向做正向或者負面的夸大,不僅和我們對“90后”的日常觀察不符,而且貿然下結論更可能產生誤導。
一般來說,年輕人的職業價值觀總會和上代人有些不同,在互聯網和新經濟時代,擇業標準的變化節奏加快了,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但即便如此,擇業標準的變化也是循序漸進的,不太可能出現斷裂式的突變。“不愿委屈自己”的人肯定有,但如果說這就是“90后”大學生普遍的擇業標準和共同偏好,則是違背常識的。同樣是“90后”,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差別很大,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其中的名校生,謀生和謀職的壓力較小。他們的職業價值觀可能更多體現都市文化的風尚,甚至還可能受發達國家同齡人的影響,擇業時可能更多考慮是否“隨性”。這部分人可能代表著未來的趨勢,但至少暫時無法代表所有同齡人當下的選擇標準。而多數來自一般家庭和院校的畢業生,尤其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或者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才是最現實的考慮,如何“隨性”并不是太要緊的事,對于靠救助完成學業的貧困生來說,就更是如此。媒體關注大學生就業是好事,但對這代人應有理性客觀的判斷,如果簡單地來個以偏概全,很可能會影響到需求側對大學畢業生的總體認識。
其實,就業方式和職業選擇標準,主要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取決于經濟結構對勞動者的具體需求,而不是取決于就業者的個人好惡。作為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只有適應現實需求才能拓展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而不是相反。現在一些媒體,不管是以欣賞還是批判的口吻夸大部分“90后”的個性化擇業標準,很可能會誤導同齡人對職業前景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能“隨性”地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固然不錯,但這樣的就業機會,大多聚集在服務業高度發達的都市。目前中國的服務業,尤其是高質量的現代服務業和發達國家比起來體量還不夠大,還難以為更多人提供符合個性化要求的就業崗位,大多數畢業生,還只能選擇傳統行業,比如制造業和一般性服務業就業,不可能過多考慮是否“隨性”。基于此,媒體對“90后”就業方向的引導,也要腳踏實地,把他們的職業價值觀描述得過于前衛、過于新潮,不利于引導理性就業。
要么是不斷念叨“最難就業季”,要么是動輒炒作“難招、難帶、難管”的新生代,媒體在關注大學生就業時顯露出的混沌和錯亂,暴露的是引導和服務能力的欠缺。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浸潤著汗水的勞動才能兌現,不管“70后”“80后”“90后”,還是將來要登上職場的“00后”,不可能脫離人生的基本規律向上生長,我們有責任引導年輕人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