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課堂上,那個眼神中充滿著求知欲的小男孩小凱(化名),你或許想象不到,他是一個患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去年,年過七旬的奶奶牽著他的手,顫顫巍巍地走進了合肥市雙崗小學(以下簡稱“雙崗小學”)的大門,在這里,小凱享有了公平教育的權利,雙崗小學“關愛”教育的教學理念化為聲聲鼓勵,激勵著他勇于展開尚還稚嫩的羽翼,朝著更高更遠的夢想奮力靠近。
小凱的成長,除了雙崗小學的關懷,還得益于廬陽區教育民生工程一路上的保駕護航。近年來,殘障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走向主流,在每年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會議上,合肥市廬陽區都要求,凡符合“兩個一致”原則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經家長申請,應接收到學校隨班就讀。
廬陽區的教育惠殘民生工程,帶著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流進了雙崗小學的校園。在向殘障孩子無條件敞開大門的同時,雙崗小學還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愛的教育”,讓孩子們在愛的熏陶下,真正理解愛、頌揚愛、傳遞愛。如今,綻放在孩子們臉上的純凈笑容,讓我們實實在在觸摸到教育民生的實惠之處,也印證了“愛”是讓孩子們真正融入、獲得快樂的一劑“良方”。
故事
一位殘障兒童的求學之夢探索
2014年的夏天,對于還沒有走入學堂的小凱(化名)來說,“暑假”的概念,在他的小腦袋瓜中越來越清晰,因為暑假一過,他就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背著準備多時的小書包去上學了。
看著小凱期待的眼神,奶奶撫摸著他的頭,憐愛地告訴他,每過去一天,就用筆在日歷上劃掉一天,8月的日子越來越少,離他上學的日子就越來越近了。終于,等來開學的這一天,一大早,小凱就拉著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地走進了雙崗小學的校園。
在這群剛剛走進校園的稚嫩孩童中,小凱略微顯得有些特殊。作為一個患有聽力障礙的孩子,他是因為教育民生工程而有幸走進課堂和正常孩子一起讀書的,他殘缺的右耳中,那個若隱若現的助聽器,是幫助他實現求學夢的所有依靠。
在奶奶樸實、悲情的敘述中,小凱的班主任了解了孩子不幸的身世:天生患有耳疾的他,年幼時,父親便離家出走,母親不堪打擊,精神失常,生活尚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年邁的奶奶身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年過七旬的奶奶在外打工維持,和奶奶相依為命,是小凱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
家庭貧困、聽力障礙,像擋在小凱求學之路上的兩塊巨石,也是奶奶心存忐忑的根源。然而,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入學兩年,小凱不僅和正常的孩子一樣順利就讀,還在這里找到了快樂、自信,讓原本不幸的他,收獲了難得的快樂童年。
事實上,小凱并不是雙崗小學接收的首例殘障孩子,根據民生工程的政策,殘障兒童享有公平教育的權利,面對他們的請求,學校應該接收他們隨班就讀。近幾年,雙崗小學陸續接收了多名殘障兒童來校學習,把一個個孩子送上了正常求學的軌道,挽救了一個個瀕臨絕望的家庭。
家庭貧困,是很多殘障孩子家庭的現狀,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切實改善殘障孩子的生活狀況,根據《合肥市廬陽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辦法》的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和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普通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基本標準提高到5000元/生·年,所需資金分別執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補助公用經費分擔政策。”
這就意味著,和小凱情況類似的孩子上學,學校將不再收取任何學雜費。得知這一好消息,小凱奶奶滿是愁容又飽經風霜的臉慢慢舒展開來,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因為她知道,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實在難以支付任何其他的費用。
“謝謝你們圓了孩子的上學夢!”看著小凱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在校園里快樂地成長,小凱奶奶的心頭之慮日漸消散。面對老師,她那老淚縱橫的臉上,寫滿了感激。
探索
從“入學”到“求學”的思想變革
教室里,小迪(化名)正仰著頭,聚精會神地聽課,和老師頗有默契地進行眼神交流,她的目光顯得恬靜又不失靈氣。看到眼前的她,很難把她和初入校園時那個行為怪異的殘障孩子聯系在一起,在雙崗小學的每一天,都是快樂而溫暖的,在這里,小迪不僅獲得了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還收獲了自信和力量。
時光追溯到幾年前,當雙崗小學第一次接納殘障孩子入校時,只是出于育人者的仁愛之心,但學校尚未建立特殊孩子的教育藍本,老師們對于能否教好這批孩子還心里沒底。但秉承著“關愛”教育的雙崗小學,不忍把這群需要關懷的孩子拒之門外,于是,一場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探索由此開啟。
面對孩子的不幸,很多家長不忍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導致孩子們產生自我放棄的心理。許強(化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父母的溺愛,讓聰明的他忽視了學習的重要性,這讓班主任老師一度猶豫,但最終她決定,要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來要求許強,一次次的鼓勵,一次次與家長的溝通,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還轉變了家長從“入學”到“求學”的思想觀念,讓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樣,感受到了成長和進步。
一天天關注著孩子成長,終于,看到孩子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眼神中透出自信的光芒,小睿(化名)的媽媽忍不住潸然淚下。
小睿自幼患病,無法清晰地吐字發音,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正因為有些“特殊”,他的媽媽始終張開羽翼,緊緊地保護著他,生怕一不留心,他就受到了傷害,這樣的擔憂持續到了小睿走入雙崗小學校園的那一天。
當他粗心大意忘帶鉛筆的時候,班主任總是及時地把削好的鉛筆遞給他;當他和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老師總是循循善誘,悉心教導;當他缺乏自信的時候,老師總是給予他意想不到的溫暖和鼓勵……
時間一長,懸在小睿母親心頭的那塊石頭終于放了下來。把孩子交給雙崗小學,孩子開心,她也安心。
溯源
“關愛”教育讓孩子快樂成長
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放學后,患有腿疾的小藝(化名)剛整理好書包,班上的兩個孩子就自覺地走過來,一個拎著她的書包,一個攙扶著她,向校門口走去,雨傘下,三個人緊緊擠在一起的身影,越來越遠,卻也越來越溫暖。
記得剛入校時,小藝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因為雙腿行動不便,下課后,她也只能默默地坐在教室里,低著頭安靜地看書,佯裝對外界的不關注,但這一切,被熱心的同學和老師們看在眼里。抓住機會,孩子們就主動接近她,漸漸地,她的笑聲越來越多,曾經孤單的她終于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小世界,融入到開放的班集體中。
考慮到小藝的困難,同學們自覺成立了一個“愛心小隊”,隊員們輪流護送小藝上放學,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同學們的堅持,讓她的小學時光成為人生之路上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
在小藝的身上,雙崗小學“關愛”教育的理念得到更深刻的體現。始建于1957年的雙崗小學地處老城區邊緣,學生來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基于多年的實踐和積累,學校沉淀的“關愛”教育力求把愛像陽光普照般,播撒到每個學生的身上,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弱勢孩童,并希望學生在愛的熏陶下,真正理解愛、頌揚愛、傳遞愛,學會去關愛生命與他人、關注自然與社會,關心人類與未來。
在這里,“關愛”教育深入人心,被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讓被關愛者在學習、生活、活動中處處體會到溫情與友情;關愛每個孩子,努力發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為其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在愛的氛圍中,成為全面發展+個性張揚的未來一代。
教育根植于愛。有愛的教育,才能化為連綿不斷的力量,走進孩子的內心,實現師生間心靈的碰撞。如今,“關愛”教育融入雙崗小學的靈魂,扎根孩子們的心靈,在實踐中,對教育民生進行了更為深刻的解讀。
教育民生,大愛無形,潤物無聲。讓民生繼續,讓關愛蔓延,是雙崗小學前進的腳步!(黃華清)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24 / 05月
19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