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旅游廣播《點歌傳情》節目迎來一位特殊嘉賓——來自張騫故里的詩人、文化傳播者張雪彥老師。在節目中,張雪彥分享了自己十三年來從焦慮走向覺醒,以詩歌與文化書寫生命蛻變的歷程。
初到西安時,張雪彥覺得自己如同“工業化螺絲釘”,機械重復的生活促使她決心用寫作記錄生活。2011年,她發表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一首詩源于她生活中的獨特經歷,生動展現了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過程中,一位詩人朋友“詩歌需文以載道”的觀點,深刻影響了張雪彥的創作方向,讓她更注重詩歌承載的思想與價值。從文化傳媒行業轉向深耕傳統文化領域,背后有一個關鍵事件,堅定了她在傳統文化中探索的決心。
談及對自己影響深遠的經典,佛家、陽明心學、《道德經》都在她的文化之旅中留下印記,其中一部經典以其深邃智慧和人生哲理,對她影響最為深刻。曾經在職場“居功自傲”的經歷,成為她投身公益事業的契機。第一次公益活動讓她收獲溫暖與滿足,深刻體會到付出的意義。
2018年全球華人同根節上的某個瞬間,成為張雪彥文化傳播歷程中的重要記憶。2019年,她貼錢打造柬中文化平臺,這一決定在家人和朋友中引發不同看法,期間也遭遇諸多困難,但她始終堅持。
加入市作協為張雪彥的創作與文化傳播賦予新意義,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與機遇。整理詩集時,重讀2019年前后的作品,她的心態從焦慮不安逐漸走向平和自在,詩歌與文化成為她心靈成長的指引與支撐。
作為張騫故里人,張雪彥將“絲路精神”融入文化傳播,通過詩歌與各種文化活動,傳遞堅韌、開拓與包容的精神。在她的“覺醒之旅”中,使命感引領她不斷前行,如今她對“幸福圓滿”的定義是在文化傳播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溫暖他人。
節目中,張雪彥還分享了專門為西安創作的詩歌片段,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讀者和聽眾的反饋讓她十分感動,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動力。談及未來,她希望通過詩歌和文化傳播,讓更多人領略文化之美,實現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回顧十三年的西安之旅,張雪彥用三個關鍵總結:
1,為了文以載道,離苦得樂,從2015年開始一頭扎進傳統文化學習踐行。
2.學習踐行期間,一位曾經居功自傲要挾老板漲薪在乎利益得失的女子,跳出自我世界開始參與公益情懷的事,也因此越發洗滌內心,也因此感受到付出即成長,奉獻即幸福的人生哲學。
3,從2015年開始投身公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踐行,一八年做了全球華人同根節,希望用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民俗鏈接全球華人,一九年貼錢做國際一帶一路柬中文化友好協會平臺,從張騫故里絲路原點到絲路起點,再到柬埔寨,實現空間三重跨越,也因此在猶豫選擇和負重前行中默然選擇了后者。在風雨挫折中與時代同行,再次鑄就一顆堅毅豁達的品格與頑強生命氣象,也因此寫出了更多文以載道的作品。
每次選擇時,總會在小我的成就與大我激揚中糾結,然后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那些更有價值意義的事,只因為圣賢智慧的良知清澈時時如雷達一樣照亮當下每一個念頭。一位張騫故里走出來的女子,從踏上絲路起點大西安起,就注定了在跌宕中重新審視并發現生命的真相,然后把文學與責任,情懷與行動完美結合,用生命托舉文以載道的覺醒之旅。 (總監 文峰 編輯 幽蘭 橋梁)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21 / 09月
23 / 05月
24 / 10月
02 / 01月
30 / 10月
23 / 10月
18 / 09月
03 / 07月
06 / 11月
01 / 06月
09 / 12月
17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