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陜西科技大學“拾遺計劃”實踐團赴銅川市耀州窯李家瓷坊有限公司參觀調研,并與李家瓷坊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竹鈴對話,以耀瓷文化、耀瓷產業、耀瓷品牌三大方面為靶向,把握非遺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兩條主線,助力鄉村振興。
探千年古鎮,品陳爐瓷趣
作家賈平凹在作品中這樣描繪陳爐古鎮:“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里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
“宋代中國瓷業蓬勃興起,北方形成了‘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四大窯系。陳爐窯場制瓷千年而窯火不滅,是研究耀州窯文化的活化石。”李家瓷坊負責人李忠樓這樣向拾遺團隊介紹道。
李家瓷坊既注重傳統耀瓷文化的傳承,又致力于耀瓷技藝的創新與傳播。其作品古樸典雅、刀法遒勁流暢、釉色青瑩玉潤,整體風格舒展大方、時代感強,富有創造性。尤以黑釉剔花瓷、青釉刻花瓷最具特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李家瓷坊已形成了以傳統精品、現代產品和陶藝窯變釉為主體的生產格局。
訪耀瓷傳人,承非遺文化
“美好人生是精雕細刻出來的。不經過千雕萬刻般的修煉,是難以成功的。”這句話是李家瓷坊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竹玲對耀瓷技藝初學者的忠告,也是對當今年輕人的勸誡。
李竹玲出生在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陶瓷世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小便對耀州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18歲進入工廠以后,在我眼中,身為‘大老粗’的父親,為了支持我學習這門技術,他親手為我做了我的第一個刀具——刻花刀,這也成為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說起學藝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時,李老師的眼中滿是回憶。
為了將耀州窯這項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李老師做出了很多努力,堅持終身學習的同時也在紋飾、釉料等方面積極創新。當提及技藝傳承所面臨的挑戰時,李老師認為,目前在耀州窯領域的專業人才十分匱乏,這也是限制其發展的最大阻礙。“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耀州窯的學習傳承中來,為耀州窯的發展提供新鮮血液。”
結束了收獲滿滿的一天,陜西科技大學拾遺計劃團隊將會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為非遺傳承與保護貢獻青春力量!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07 / 06月
25 / 05月
18 / 05月
07 / 06月
24 / 05月
19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