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社區無疑成為疫情防控的主陣地和關鍵點。“疫情防控成功與否關鍵在社區……”這也使社區成為干部群眾關注的焦點。現就扶風縣城關街道社區疫情防控以來的一些調研與思考作以交流。
一、主要做法
社區基本情況。扶風縣城關街道現轄4個社區,面積約14平方公里,居民小區196個,其中物業管理小區52個、單位自建小區122個、“三無小區”21個、業主委員會管理小區1個,現有人口5.5萬人。隨著縣城老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搬遷至新區,原單位自建小區房屋不斷進行出售更迭,原單位對老城區的小區日常管理也已是名存實亡,因此,在實際管理中街道辦也是按“三無小區”來處置的。“三無小區”占小區數量的72%,人口占社區總人口的13%,老舊小區居多且分散,成為日常管理上的一個難點和痛點。
“254”社區治理模式助推社區疫情防控走出困境。
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街道和社區干部不斷摸索和思考與之符合街情、社情、民情且行至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構建形成了街道黨工委統籌、社區黨組織引領,通過“65511”(6聯動: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物業、駐區單位、社區專職人才、志愿者等6方力量,5級網格:街道黨工委+社區支部+物業+樓長+單元長;5微治理:微治理—順民意、微服務—惠民生、微調解—解民憂、微榜樣—做表率、微課堂—促學習;每個小區打造1張治理名片為居民提供各項便捷服務;發展1批共駐共建項目促進社區治理實效化)五條路徑和載體,聚力平安、便利、幸福、美麗“四型”社區建設為目標的“254”社區治理新模式(“2”:黨工委統籌、社區黨組織引領;“5”:“65511”五條路徑和載體;“4”:“四型”社區),也形成了群眾“急難盼愁”問題快速響應解決機制,讓群眾的“難事”不難,“煩事”不煩的良好社會治理環境。同時,也有效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上不斷推動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新勝利,在疫情防控中不斷探索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實現新突破,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效地助推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走出了困境,為社區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七個方面抓手”筑牢社區疫情防控“安全線”。一是“敲門行動”摸清人口家底。疫情防控成功與否,基礎在于社區對居民的底子清不清。街道面對社區管轄區域大、工作人手少的突出問題,以“6聯動”為抓手,充分調動社區、社會組織、物業、駐區單位、社區專職人才、志愿者等共同參與,積極開展敲門入戶,逐戶逐人登記造冊,摸清人口底子,做到疫情防控心中有數、有底氣。二是“五包一”防控責任壓實。堅持“5級網格”與“5包一”(“5”:包抓單位、志愿者、民警、物業管理者、醫護人員;“一”:居民小區)防控責任相結合,實行“掛圖作戰”。堅持“6聯動”與“五包一”責任人之間的協調配合,強化24小時值班值守,做好外來返扶人員的摸排和登記工作,對居家隔離及健康人員進行時時監測管控。三是“四員四高”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話、微信等手段做好疫情防控政策的“宣傳員”,讓居民對疫情防控的“知曉率高”;加大流調信息核查力度,建立健全“三合一”人員排查核查機制,做好政策的“解說員”,讓落實防控措施的居民“配合率高”;落實好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監測人員、紅白喜事報備者的服務保障工作,當好他們“后勤員”,讓居民落實管控措施不僅沒有后顧之后,而且“滿意率高”;做好輿情應對的“處置員”,確保社會輿論“正確性高”。四是“三項保障”確保人員管控。由社區承擔的管控人員一般分為居家隔離人員和健康監測人員。對于這兩類人員的管控,社區充分發揮“五級網格”和“五包一”責任人作用,逐人建立“一人一檔”,互留聯系方式,做到管控責任人、管控措施、管控時限“三明確”;利用“智慧社區”管理系統,對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監測人員實施門磁系統管理或張貼溫馨提示,并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不定時開展詢問監測,隨時掌握和保障管控人員;社區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根據管控人員需要,隨時上門提供生活必須品,做到疫情“隔離不隔愛、溫暖一直在”。五是“1+3”核酸檢測組織保障。“1”是指一次全員核酸,“3”是指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監測人員、流調信息核查人員三個重點群體。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可以快速發現識別潛在傳染源,是落實“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重要舉措,是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擴散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為疫情防控“排雷”,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不漏一戶一人”提供了堅實保障。六是“5個層面推演”做好應急處置。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牽頭成立街道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指揮部),下轄13個工作組,各組結合實際再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并組織開展演練。應急推演從街道指揮體系、社區、小區、“街道+社區”、“ 街道+社區+小區”5個層面反復組織開展,做到預案制定嚴絲縫合,推演工作扎實細致,以應變對萬變,確保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嚴密舒暢安全。
二、存在問題
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居民自身防控意識不強。三年來的疫情反復態勢,居民群眾難免產生一些麻痹思想或抵觸情緒,懈怠心理涌現,自我防護意識降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落實小區疫情防控政策上也往往是打折扣、不自覺,甚至因佩戴口罩、進出小區或采取管控等措施時與卡點執勤人員、醫護人員、志愿者等發生爭執。二是社區防控壓力不平衡。飛鳳、勝利兩個社區中老舊小區居多,老年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疫情防控政策普遍接受度低、配合率低,尤其是在全員核酸檢測時往往需要工作人員多次勸說或上門采集,直接影響核酸采集效率。百合、祥云社區轄縣城主城區,人員流動大、人戶分離現象普遍,尤其是城鄉之間的日常流動非常頻繁,這就使得在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大數據反饋信息核查上難度和壓力大加增加。例如,大數據反饋信息高峰期時,社區每天大約有300多條,但實際核查下來在社區居住人員卻寥寥無幾。三是“五級網格”末梢建設需要再加力。在“街道黨工委+社區支部+物業+樓長+單元長”五級網格建設中難度比較大的就是樓長和單元長這兩個網格末梢神經。目前,各小區的樓長、單元長絕大部分由離退休干部和熱心群眾來擔任,但因身體、照看孩子、報酬等原因流動性較大,日常參與小區管理及服務群眾的時間并不多,加之疫情防控壓力和風險巨大,真正參與的樓長、單元長并不多。因此,這一末梢神經的任務和壓力也往往由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所擔負。同時,物業公司的日常管理考核在住建部門,社區在撬動聯動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四是社會組織體系還不健全。社會組織作為社區“六聯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區日常開展“共駐共建共享”基層治理的關鍵載體和平臺,但黨組織及黨員覆蓋不全、活動開展保障不到位、人員“雜散亂”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至在疫情防控這樣的特殊時期做不到組織引領,“社區吹哨—社會組織、志愿者報到”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疫情防控的強大組織力合力難以形成。五是服務保障亟待完善。一方面,下沉干部、志愿者等都是臨時安排或招募的,大部分都在小區卡點值守、人員摸排等一線從事疫情防控工作,專業防疫能力不足便大大增加了防范風險。另一方面,志愿者的激勵獎勵保障機制不健全。例如,疫情期間為志愿者購買保險、落實相應的激勵鼓勵措施還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第三,近年來,社區專職人員一直沒有進行招錄,再加之人員流失甚至出現斷層,人員緊缺也成為目前制約社區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對策及建議
為更好地做好社區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真正打贏社區
疫情防控遭遇戰阻擊戰殲滅戰,奮力推進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聚力“四型”社區建設目標,織密筑牢社區疫情防控體系,奮力做好社區疫情防控及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
1.深化認識、強化宣傳,筑牢疫情防控思想體系。一是常補“思想之鈣”。思想意識問題是我們干工作、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干部的思想問題解決不了,群眾的意識就沒法提升,我們抓疫情防控工作就會難上加難。一個個社區,一扇扇“小門”背后,藏著組織動員、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等看似瑣碎卻十分關鍵的環節,是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經”,是應對風險的“第一道關”。二是常修“文明之行” 。以鞏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創建成果為抓手,以文明實踐站建設為契機,常態化、多層次、全方位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有我一份力”、“衛生小區我先行”等文明實踐活動,強心健腦吸取文明給養,踐行文明之諾,全面提升居民衛生健康防范意識,自覺履行防疫抗疫義務。
2.深化舉措、強化落實,織密疫情防控網絡體系。一是聚焦社區黨組建設這個核心。充分落實社區黨組引領下的疫情防控指揮體系,抓好黨建領航“254”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運用,特別是抓實抓強社區黨建、培育社會組織發展體系、培養高素質社工隊伍等,對推進社區現代化建設十分重要。社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夯實第一時間接收上級指令、第一時間上報有關線索、第一時間應急處理的“三個一”工作機制;有效整合社區共駐共建資源,由社區書記統一實施下沉干部、社會組織、志愿者及物資調配和組織工作,迅速下達“作戰”指令,凝心聚力固守前沿陣地。落實社區“五級網格”管理,形成“五包一”“ 三級包保”包抓責任制,一對一包干到底。加大流調排查速度、聚集性活動管控力度、居家隔離人員盯控強度,強化疫情防控檢查力度,不打招呼隨時對小區卡點執勤、重點人管控、重要事項申報等情況開展實地走訪查詢,發現問題立查立改,用最有力、最有效的舉措筑起疫情防控防線。二是強化小區管理載體。社區疫情防控重在小區,小區管理重在日常,完善和強化小區日常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我們做好疫情防控的“先手棋”。同時,不斷健全和完善“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治理體系、“平戰一體、實戰實效”的應急體系、“智慧便捷、優質共享”的服務體系等,更是加強社區治理的長久之功。一要深入推動小區物業黨建聯建,打造一批“紅色院管會”“紅色小院”等物業黨建聯建示范點,全面提升城中村、“三無”小區治理服務能力;二要深化“四型”社區建設,持續鞏固勝利社區全市標桿型社區創建成果,強化“零+4+4”服務模式,推廣和提升百合社區社會治理“254”工作法,完善社區吹哨,黨組織及黨員、干部“雙報到”機制,常態化開展好“黨心聯盟+共建共治共享”系列活動,有效助推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上實現新突破;三要完善社區與物業、社區與包抓單位、社區與包抓人員、社區與志愿者的“四方”聯動、信息共享等制度,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四要完善“社區干部+單位包抓干部+物業人員”的排查隊伍,堅持開展宣傳、摸查、追蹤等基礎工作,強化門禁系統管理,把牢小區人員“進出關”;五要完善“社區+包抓單位+小區居民”聯防信息群建設,充分運用微信交流群,把機關干部、社區同志、物業人員、業委會成員、樓長、單元長、志愿者等全部動員起來,做到196個小區一小區一干部、一單元一同志,確保措施落實、不留死角;六要充分發揮“樓長、單元長”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實行“熟人防控”,完善“樓長+單元長+重點人”管控模式,建立戶盯戶、人盯人線索收集及時上報體制機制,確保不漏管、不失控,筑牢疫情防控群防群控的完全網絡體系。三是發揮黨群先鋒作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通過微信抖音公眾號、應急廣播、宣傳車等,做好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使群眾消除顧慮,疫苗接種做到應接盡接;成立黨群防疫先鋒隊,設置黨員防疫“先鋒崗”和“責任區”,及時發布“微志愿”,組織發揮“紅馬甲”志愿者的社會力量。動員社區干部與在外人員開展結對聯通,實時了解人員動態,宣講最新防控政策,從情感上引導疫情期間非必要不返扶。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居民“點菜”、支部“接單”、黨員“上門”,做好重點人員管控的生活物資保障,讓隔離人員感受“隔離不隔愛”。
3.深化責任、強化擔當,完善疫情防控服務保障體系。一方面,完善社區人員流動管理機制。按照“缺什么、招什么”的原則及時進行申報招錄,暢通晉升渠道,理順人員流動管理機制,打出“政策組合拳”,推動改革效應疊加,激發創新活力,讓社區人員能安下心、有出路。另一方面,
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建立健全小區、樓棟、單元、人員及日常服務等數字化管理平臺,小區管理的日常事項全部實現“數字化”“菜單化”,推進“云點餐”服務體系建設,數字賦能社區“四型”社區建設,對人員流動、排查、服務辦理等做到時時查詢、時時掌控、時時處置。第三,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保障機制。推動社區“志愿者之家”建設,協調聯動團縣委、婦聯等部門逐步完善志愿者聘用、培訓、鼓勵激勵等方面措施,讓志愿者的旗幟高高飄揚,樹立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標桿。第四,完善考核管理機制。加強單位包抓小區的日常考核管理,進一步厘清任務和責任,讓包抓單位有抓手、有措施、沉得下。(扶風縣城關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李海文)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24 / 05月
19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