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改革”正成為陜西深入開掘科技優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西北工業大學獲得4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分別是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獲“202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稱號,自動化學院教授趙永強獲產學研創新成果獎,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謝松云獲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動力與能源學院教師董素艷獲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領域的最高獎項,每年評選一次。西北工業大學此次在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獲獎數量刷新紀錄,體現了陜西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的成效,也體現了西北工業大學創新合作模式、深化校地校企協同創新機制、不斷深入開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趙永強主要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人工智能、計算光學成像、偏振視覺、高光譜成像。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工信部物聯網項目、陜西省重點研發項目等10余項。多年來,他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研制出國內首款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非制冷紅外偏振焦平面探測器,相關產品已于第20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上發布,在國內眾多領域大量使用,獲得廣泛好評。
謝松云團隊使“意念控物”成為現實,曾受到多家媒體報道。她現任陜西省腦機一體化及其無人系統應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多個部委預研和創新項目等國家級和省級重要項目30余項,主要研究方向為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研究。20多年來,她和團隊聯合多國科研機構,在多模態腦功能特征提取和建模、腦機協同無人系統智能控制、人機融合智能增強等方向取得多項技術突破。
“我們的目標是進軍世界科技前沿,挑戰不可能,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謝松云表示。
2021年以來,西北工業大學積極探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3項創新改革,著力破解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從“要我轉”到“我要轉”的轉變。
董素艷便是改革的受益者。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他晉升為科技成果轉化系列副研究員。
在多年研究工作中,董素艷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及產學研的結合,構建了以流體系統、計算流體力學、結構有限元等多學科仿真為主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矩陣。他和團隊開發的工業仿真軟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動力等領域。2021年,團隊獲批成立西安市工業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工業軟件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陜西省“四主體一聯合”空天動力工業軟件校企聯合研究中心,董素艷是這些研究機構的負責人。
“‘三項改革’政策的激勵,讓我們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信心和干勁更足了。”董素艷表示。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注:凡注明“來源:XXX(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19 / 05月
24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